Skip links

UBI TAIWAN工作經驗分享

Share

(ㄧ)一群困境裡打滾的樂觀主義者們 /作者:魏嘉祐

前言:對改革的熱忱找到一個施力點!

  我目前就讀於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,在2017年暑假時開始參與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推廣。在這篇文章裡面,我會稍微帶過組織成立的背景,但不會太絮叨以避免混淆重點,再來進入到工作內容的描寫,以及我個人組織自我成長的過程。

  如果要我在這邊先總結這篇可能無意中越寫越長的文章,以刺激讀者願意繼續下拉,最後不小心被吸引成為我們成員的話,我要說,我們組織的所有人身上都帶著浪漫的氣息,對世界還抱持溫柔的希望。所有人都是樂觀主義者,相信未來還有改變的空間,無論他們各自可能身處在某些黑暗的地方,正是這點,讓他們聚集到了UBI TAIWAN。

參與的起點:

  回顧2017的夏天,「無條件基本收入」這項概念還只是偶爾出現在報章雜誌的版面上。台灣人民可能會無意中在通勤時間拿起報紙、滑著手機,掠過相關報導,並抱著獵奇心態,對這個看起來相當大膽且不可思議的政策感到嘖嘖稱奇,然後內心想著:「啊!這大概是歐美先進國家才有可能做到的事啦,台灣不可能啦」,於是繼續滑向下一條更加獵奇的新聞,以應付日漸蒼白的平凡生活。

  那時候少數對於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討論,聚集在高校的學術講堂,成為社工系以及社會學系教授偶爾上課帶過的課程背景,他們可能都會對學生報告,社會還有這麼一種前進的方向喔,但現實中卻始終保一片沉默死寂。學生們閱讀著Eric Wright所撰寫的「真實烏托邦」,卻諷刺地只能幻想。

直到我參與了2017年的暑期實習計畫,我們共同討論未來的組織基調-講究平權、民主的組織方式,所有策畫的行動都需要經過成員的共識。而在嚴肅的活動策畫過程中也參雜著歡笑,相當具備年輕新創企業、NGO的組織色彩,所有人都可以自由發言與提案。成員們以大學生、研究生、年輕上班族為主。

開始實習後,我找到自己在組織中的角色、認識真誠的夥伴

  這些時光裡,我參與過兩次面對群眾的公開演講,去年冬天在哲學星期五,於緊張之中度過。今年又在咖啡廳向人們演說,每一次的問題來回都在強化自己的理論不足之處,值得欣慰的是,近年的演說都聚集了不少人潮,顯示了人們對於無條件基本收入的關注度。在UBI TAIWAN裡,絕對不需要擔心沒有表現的機會,而所有人都會伸手援助,給予真誠的意見,每個成員都有機會扮演專案管理的角色或者底下的成員,甚至成為講者,只要做好相應的準備。至於在工作壓力上,所有提案都可以在溝通之中尋求平衡,不會有非理性地對於工作量的要求。

  在知識層面,我們不斷地對於無條件基本收入有所討論。這點上,也許外界經常會誤以為我們如宗教般信仰著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,但事實上,我們對於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可行性,它所能達成的目標的質疑,從來沒有比一般人少,甚至可能還多出許多。也許挪用社會學的術語,我可以自稱我們是一個「高度反身性」的組織,意味著經常嚴格自我批判與檢視。討論著社會福利制度的刪減、稅改財源的增列。我們埋首在層疊的資料後方,在會議桌上激辯。對這方面有興趣的人們更是值得加入。

  近來,我們開始頻繁拜訪不同的組織,甚至是網紅。像是人生百味、呱吉,擴展組織之間的串聯,和社會的連結。

  在這篇文章裡我所呈現地僅是冰山一角,在這兩年的組織參與中,我遇見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好像彼此是失散多年的親戚,有種與眾不同的親切;或者說是找到流離失所的族人,終於能用同一種語言說話。除了無條件基本收入,我們會天南地北思考愛情的本質、社會學、哲學、政治理想、程式設計、文學、貧窮、社會弱勢、未來,有些相關有些離題。有些人在窮忙中掙扎,有些人在堪稱優渥的生活中尋找生命的意義、行動的可能。UBI TAIWAN,無論是組織,還是概念,都緊密把我們牽連成緊密的共同體,讓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,不至於虛度光陰,並給予溫暖和燃料。期待這篇文章對為所有在門外窺伺的朋友們,開啟一道隙縫得以探視UBI TAIWAN裡面的世界,繼而大方地踏入。

希望在幾個禮拜後,我們能在大會上,互相和彼此打個熱情的招呼!

(二)即使UBI 最終只是個政治狂想,過程中撐起和催化的一定還有許多不凡的改變 /作者:宋至晟

讓我一直待在協會裡的原因不只是因為希望為多年後的台灣做準備,而是這邊有一群來自不同背景專業,卻都願意無私付出的可愛夥伴。大家一起為同一個目標努力,是一幅很美麗的畫面。短短二年,我們的確完成了許多值得驕傲的事情,為這項思想革新運動邁開了不凡的第一步。正是因為有這群樂於溝通、尊重友愛、相互包容、同理齊心、不被社會現實擊垮的夥伴,共同創造了這令人嚮往、舒服愜意的團隊文化,才讓過去那些艱鉅的挑戰,看似實現地如此容易。

(三) 不務正業的工程師/作者:蘇嘉冠

我從2017年7月加入UBI Taiwan,主要貢獻於政策研究約一年,後來轉為負責對外的聯繫與公關。正職是軟體工程師的我,因為加入了組織,讓我多很多自我實現的機會,也能夠在業餘的時間去嘗試非自身專業領域的學習。過去一年多裡,我因為政策研究學習到了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,榮幸能代表組織在公開場合發表相關成果,也有多次機會能跟各個專家學者、NGO、網紅面對面交流。另外一方面,組織是採扁平式的架構,因此每次開會都有充分的機會發表意見與決定事情,而不用面對由上而下的權威式指令。UBI Taiwan好不容易在2018年底登記成為正式的NGO組織,這過程如同創業,熬過了從0到1的艱辛過程。而我也將繼續為組織貢獻,跟著夥伴們,讓UBI在台灣的影響力能夠從1放大到100,進而創造一個更公平的台灣社會。

en_USEngli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