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links

基本收入關於稅的常見問答:台灣有對大企業加稅的本錢嗎?

Share

作者:吳至威、林立心、賴君怡、趙佑理、盧亭佑、魏嘉佑、李品逸本文亦刊登於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:
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154019

如果希望在台灣社會發放基本收入,就需要有長久且持續的財源,而取得財源的關鍵要素是稅制上的調整。過去我們曾回應過台灣在哪些稅種上仍然有調整空間,經了解後,針對與企業相關的「營利事業所得稅」,常見的進一步提問是:台灣有加稅的本錢嗎?要是因為加稅,使大企業直接外移走光怎麼辦?

稅率與經濟成長

稅率和 GDP 成長率單純比較時存在著一定的抵換關係(微負相關),也就是稅加得越多,對 GDP 成長影響越大。那如果從重視 GDP 的成長角度來說不是不該收稅嗎?

攝影師:Karolina Grabowska,連結:Pexels

答案是否定的。可以想見大多高稅率的國家都是相當「富裕」的國家,他們 GDP 的已經來到了高原,國家的發展主要目標可能已經從追求數字上的「經濟成長」轉向「其他東西」,這些高稅率國家幸福感容易比較高。或許稅在這裡面扮演了增進國家的效用的角色,為國家的「共好」做出貢獻。

若從追求效率的角度來看,國家之所以要收稅,是因為要購買對全體人民都有益的東西;這本身就是因為若無政府介入,對於「這些東西」的交易無法達成效率均衡的價格及數量所致。

以共好為目標,人民積極向政府表達出自己對公共財的需求,才是效率人對追求效率政府的展現。

稅率是企業唯一的考量嗎?

北歐國家有著較高的企業稅,作為北歐最大經濟體的瑞典仍有 Volvo、H&M 等世界知名企業,而企業能留在國內,稅率並非唯一考量的要素;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優質的人力資本也是重要的,即便純粹以利益考量,一間企業的去留決策也會建立在其社會的各種推力及拉力之上,不只是國家內部在稅制上的推力,也會有健全體制及優良社會環境所形成的拉力。

企業出走所要面臨的狀況例如法規問題、公司文化如何重新塑造、既有的市場形象會不會受影響等;如果最終節稅得到的利益沒有比這些損失高的話,不移出仍然符合是「純粹考慮利益」前提的。 如同我們一般人選擇工作的誘因也來自於許多元素,以工作滿意度為例,會分成激勵因子與保健因子,而薪資甚至只是保健因子的其中一項;做出選擇時,我們並非考量單一原因,而是在各項條件相互權衡後,作出理性決定。

攝影師:Anthony Beck,連結:Pexels

考量長期發展,企業勢必得顧及總體

企業可將稅視為一種對大環境的「投資」,或將其定義成企業社會責任,這能投資整體環境。企業如果只傾向追求短期營收與獲利,對於總體社會的長期福祉不一定能取得平衡,甚至產生反向效果;好比石油產業造成環境破壞、海洋資源過度捕撈,長遠來看這些種下的惡果將反噬企業本身。

近年全球吹起綠能、減塑、ESG 等風潮,便是希望企業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;而近年注重 ESG 的公司也開始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,這些外部社會效益,實質上也透過投資人的支持,內部化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。以基本收入來說,若全體國民都能因為這份收入而發展出「更好的自己」,對企業發展與創新也會有相當程度的幫助。

真正的難題可能不在於經濟,而在於政治

實務上我們對避稅天堂的了解有限,而全世界都有金融資產跑到「火星」上的問題,也就是說企業想逃的話不會沒地方逃;且企業其財務報表在「帳面上」也可以相當有彈性,或許「稅要收多少?」這個問題更多時候是政府跟企業「談」出來的。

Image by StockSnap from Pixabay

我們所面臨的難題是:政府有沒有調整企業稅制的動機?這將會是民意與政商關係之間的角力。作為民主國家的公民,無論是希望提升自身的生活水準,或希望國家朝共好的方向前進,我們都能以民意作為一股力量,推動政府讓稅率移動至更合理的水準上。

en_USEnglish